同济医院3例心脏移植手术实现“零输血”
昨日上午,同济医院心胸外科病房里,上周四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36岁李某已能正常进食。记者 傅克强 摄
昨日上午,同济医院心胸外科手术室里,一台房间隔缺损修复手术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患者的血液通过一台血液回收机净化后回输其体内。
记者 傅克强 摄
本报讯(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同萱)为3名患者移植心脏,在用血紧张的形势下,手术前后没有输入他人一滴血液,全靠患者自身血液的回输完成了高难度的换心过程。昨日从同济医院获悉,该院连续3例心脏移植手术实现“零输血”。
上周三,广水市15岁少年小易(化名),经过近4个月的等待后,终于等到了一颗匹配的心脏。他患有扩张性心肌病,心脏比同龄人扩张两倍,说话都会气喘吁吁,心脏再扩张下去就会死亡。唯一的治疗办法是换心。小易还面临一个难题——用血紧张。
同济医院心胸外科从2004年开始尝试血液自体回输技术,即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在武汉用血紧张的形势下,自体回输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周三,小易的换心手术由心胸外科教授魏翔主刀。麻醉后手术前,医护人员先将小易的血液稀释,抽取400毫升保存;手术中通过血液回收机将小易流失的700毫升血收集起来,最后将保存和收集的血再慢慢输回小易体内。
整台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从开胸、切除病变心脏、缝接供体心脏只用了1个多小时。手术后,小易的血色素很快恢复正常,可不用再输入他人的血液。
上周四和周五,36岁的李某和48岁的吴某相继进行了换心手术,同样没有输入他人的血液。
昨日是手术后第六天,病房中的小易已能吃些流质性食物。“我现在感觉舒服多了。手术前总觉得很累,吃什么都吐。”小易说。
心胸外科专家魏翔、朱学海等介绍,心脏移植手术中实现完全的血液自体回输,不仅需要自体回输意识,而且要求手术本身精准、出血少。除了肿瘤患者、中毒者、婴幼儿不宜使用外,自体回输在大多数外科手术中均可采用。
输血科副主任涂同涛证实,自体回输的好处在于:一是安全,减少发生乙肝、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几率;二是经济,总体上比异体输血便宜;三是节血,可缓解用血紧张状况。
据介绍,目前,自体回输技术节省的血量占该院总用血量的8%—10%。这项技术在心胸外科、脑外科、骨科使用较多,下一步还将在泌尿外科等更多科室开展。
■链接 自体回输3种方式
1、手术前储存式,预存患者一部分自身血回输。
2、麻醉后稀释式,稀释后抽取患者一部分血保存回输。
3、手术中回收式,将手术中患者流失的血回收再输入其体内。
后两种方式使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