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体输血可降低输血风险
来源: | 作者:摘自:南方都市报 | 发布时间: 2018-12-07 | 27700 次浏览 | 分享到:
60岁的老张要做心脏手术,便找到在医院心内科工作的同学帮忙,同学不仅爽快地答应亲自为他手术,还一再劝他最好采用自体输血,说这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择期及急诊手术中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懂行的都知道“做手术尽量不输血或最好用自己的血。”

60岁的老张要做心脏手术,便找到在医院心内科工作的同学帮忙,同学不仅爽快地答应亲自为他手术,还一再劝他最好采用自体输血,说这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择期及急诊手术中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懂行的都知道“做手术尽量不输血或最好用自己的血。”

有专家表示,我国1998年的献血法就提倡自体输血,由于人们认识不够,技术、设备要求较高,相关费用未纳入医保等原因,开展并不理想。

“异体输血挽救生命,却存在一定风险。”广州市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介绍,除可引起溶血反应、白细胞抗体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抑制、癌症复发等副作用外,还可能传播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巨细胞病毒及疟疾、梅毒、黑热病等。

我国虽然已采用先进的采血技术和进行严格的检测,但临床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异体输血感染艾滋病毒几率以前为万分之一,现在已降低为数百万分之一,但可能性是存在的。”另外,即使血液质量高,也不能避免某些个体的排斥反应。而自体输血不但能避免异体输血后的诸多并发症,而且能避免患者感染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使病人得到更大的安全保障。(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而用血紧张是目前医疗界面临的一个问题,自体输血可以减缓紧张的局势。

据了解,当今国外60%-80%的外科手术均采用自体输血,而在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经过几年来的推广,自体输血量也只占到当地临床用血量的两成左右,目前广州开展得较为出色的医院有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等。

据付涌水分析,推广自体输血的难度有几个:一是技术不平衡,在资源丰富、技术发达的大医院容易推广,反之较难;二是目前许多地方对自体输血的医保报销有很多限制,造成病人个人负担加重;三是许多患者没听过“自体献血”概念,想不通为何病人怎么还能用自己的血。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章晓华表示:“其实很多病人的血是可以自用的,大家千万不要忽略了输血隐藏的危险,一些我们所不知的遗传因素、病毒都有可能通过输血进入到你的身体,这才是最可怕的。”章晓华坦承,在行内,把你当朋友的都会告诉你:尽量减少出血、减少输血,能自体输血,就不要异体输血。

自体输血贵不贵?

“采用自体输血的确要多付出1000多元的费用,由于医保还未将其纳入报销范围,病人怕多掏钱,实际上自体输血多花的钱并不多,甚至还更节省钱。”

章晓华算了一笔账:使用一次血液回收机大概花费1500元。心内科有一组高危出血病例,平均每例患者自体血液回收量约1400m l,清洗出浓缩红细胞平均428m l。如果用血站提供的异体血,输浓缩红细胞每百毫升就需要720元,一不小心你就会超出1500元。而采用自体输血几年来就为病人节省费用约70万元。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近20万m l的血液资源消耗及因此导致的血源性传染病。

“身体状况允许的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考虑自体输血。”据付涌水主任透露,自体输血纳入医保已经在讨论中,一旦纳入医保将十分有利于推广。

实用

自体输血三种方式的优劣

贮存式:一般13~65岁的患者如果心、肺、肝、肾、脑功能基本正常就可采血贮存,1次最多400m l。体重低于50公斤者则每少0 .5公斤少采4m l。两次采血间隔3天以上。一般情况下采血后1周进行手术,术前3天停止采血。

付涌水点评:贮存式开展很少,优点是适用范围广(肝炎、肿瘤)、储存量可达1000m l、储血成分质量大致相同、无需特殊设备可单独保存。缺点是术前需要多次采血,给病人带来不便、程序复杂、需要血库储存、有成分的损耗、血液保存时间有限、无法交互使用、过期浪费率50%增加费用、采血和保存期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稀释式:采血量取决于病人状况和术中可能的失血量,每次可采800~1000m l。是临床使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章晓华点评:稀释式自体输血是使用与人体血浆成分尽可能相似的液体进行“血液扩容”,手术过程中失血就不是原来的全血,可以减少红细胞及成分的丢失。但稀释式自体输血需要专门盯着,“进多少,出多少”,不能马虎,否则会影响血液循环的稳定,临床上对术前心肺功能不稳定的病人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回收式: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外伤或伴随有大量失血的大手术,如宫外孕、脾破裂等突然大出血,或是整形外科、心外科、妇产科的一些大手术,也是临床使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章晓华点评:手术过程在切开、手术至缝全切口的整个过程,将出血尽量回收回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红细胞的丢失”,也是当前运用最广、最安全、最可行及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一种方式。


疑问

1、回收的血液会脏吗?

章晓华说,自体血液回收主要应用于无污染和非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手术是在无菌状态下施行的,目前先进的血液回收装置已达全自动化程度,按程序自动过滤、分离、洗涤红血球,并装袋备用。回收的血液经过特殊的过滤和“清洗”,不“脏”。

章晓华说,自体血液回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体红细胞的丢失,在回收清洗过程中,血液中的血浆成分将会连同术野(医学术语,指手术时视力所及的范围)回收血液中的“杂质”和已被破坏了红细胞一道被清洗,这种清洗和丢失,也是安全的重要保证。

自体输血是发展方向,但哪怕只是一点点,意义都是非常大的。假设患者用了血液回收机,使得本来要输血400毫升变成现在只是输200毫升,不仅将异体输血给患者带来的风险降低了50%,节省了因血源性传染病为我国的医疗资源及国民健康带来的经济负担,而且可以让更多需要用血的病人得到治疗甚至生存的机会。自体血液回收,将使医院有望做到将手术过程中的几乎全部出血安全地还给病人,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术中的失血和异体输血。

2、是否可为自体血建一个“血液银行”?

付涌水表示,所谓血液银行就是目前的血库概念,把血液都储存起来,建立一个网络库,在需要用血的时候,联系网络库上的人,从而达到用血的目的。而如果每个人给自体血液建立一个专门的库,一方面存血费用较高,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根据保存需要设置不同的温度以及有保鲜期,对于稀有血型的血液,更要格外进行储存。

3、自体输血是否所有人都适合?

自体血回输也有不少禁忌,并非人人都适合使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慎用或不用:

污染的血液不能回输;积血在体内超过6小时及开放性创伤超过4小时,有溶血和被污染的危险也不能回收;使用胶原止血物质的病人应慎用,有导致血栓甚至死亡的危险;恶性肿瘤患者回输后可能有继发转移的危险,一般不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名词解释

自体输血

指的是采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在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时输回本人体内的一种输血法。相对于异体输血,其好处是相对安全和节约用血。有三种方式:

贮存式:

就是把自己的血液预先贮存起来,以备将来需要时应用,多用在择期手术患者身上。

稀释式:

是指在手术麻醉前从病人一侧静脉采血,同时从另一侧静脉以3~4倍的电解质溶液及血浆增量剂等以补充血容量。

回收式:

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患者流出的血液收集,进行清洗和浓缩,在患者需要输血时回输给患者。

医学指导:

广州市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

广东省人民医院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章晓华